Google
 

2007-03-09

热炒的高校薪水排行

  多位高校就业负责人表示,高校薪水排行榜调查对象模糊,而且不分专业和学位,甚至未标明是税前还是税后收入,其可信度相当低,学生、家长如盲目轻信,很可能对选择专业、求职造成误导。
近日,一张所谓的"2005年毕业生薪水排行榜"在不少校园BBS和高考主题论坛中流传,引起学生、家长热议。多位高校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提醒,学生们在选择高校专业和毕业求职过程中,切莫只重"钱途"。

  "原来我们学校出去的毕业生挣钱那么少啊"、"今年填志愿时要好好研究一下了"……面对榜单上列出的89所学校精确到个位数的薪水数据,校园论坛中一些大学生或喜或愁,还有不少面临高考的中学生及其家长也仔细研究了排名。有趣的是,转载论坛不同,榜单已出现了多个版本,如在某高校的帖吧中,该校排名借助"主场优势"从第19位飚升到了第2位。

  多位高校就业负责人表示,这类调查对象模糊,而且不分专业和学位,甚至未标明是税前还是税后收入,其可信度相当低,学生、家长如盲目轻信,很可能对选择专业、求职造成误导。

  据了解,高校对于毕业生薪资的统计口径一般有两种:一是毕业生签署三方协议时薪金一栏的填写,二是对部分学生离校前的问卷调查或跟踪就业单位情况。但在实际操作中,许多单位都将薪金栏空着不填,即使填写也往往很模糊,如2000元―3000元。专家建议:学生如对专业薪资缺乏概念,可通过较为可信稳妥的渠道获取,如向学校前几届的师兄师姐了解情况,或联系学校就业办,老师一般会根据行业情况给出一个初步的参考薪资水平。

  专家同时强调:"钱途"不应是毕业生选择岗位的唯一衡量标准,更不该成为即将参加高考的中学生填报志愿、选择学校和专业的关键因素。同济大学毕业生就业指导中心主任徐迅说,对于高校毕业生而言,尽力在收入、自身长远发展和行业前景等三者间寻找"平衡点",才是科学的求职理念。海事大学就业指导中心负责人刘艳表示,学生从进大学到毕业存在数年的时间差,这期间许多行业的薪资水平会有变化,还没进大学就考虑未来薪水实在太早了。此外,若一昧为了追求高薪名校而进了不喜欢、不合适的专业,整个大学学习过程可能在"煎熬",难以在学业上有所建树。

没有评论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