Google
 

2007-03-16

福特:5美元点燃员工激情

  1914 年 1 月 5 日,福特宣布将工人日薪金提高到 5 美元。

  差不多一百年后,当我读福特的传记,读到这一部分,不知不觉眼睛就湿了。多少年来,从来没有一本讲企业家的传记让我流泪,但我的确被福特的日薪 5 美元所感动。当然,让我感动的并不是 5 美元本身,没有任何金钱能够让人感动。真正让人感动的是在报酬背后,福特这样一家伟大的公司如何对待员工,又是如何对待它所赖以生存的社会的。

  这个具有重大历史意义的新闻稿的开头很特别。为了见证这一伟大的行为,我把它照录于此:

  1. 福特汽车公司,全世界最大最成功的汽车制造公司,将于 1 月 12 日做出工业界迄今为止最伟大 的有关工人报酬的改革。

  2. 我们将一次性把工时从 9 小时下调到 8 小时,并向每名员工提供利润分成,22 岁及 22 岁以上的员工每日的最低收入将是 5 美元。

  参加新闻发布会的记者听到这里,手都僵硬了,铅笔停止在手中。而当这些新闻发布在当天的报纸上之后,在底特律的曼彻斯特大道,人拥挤到难以移动的地步,每个人都想到福特去拿 5 美元的日薪,因为他们现在连 5 美元的一半都拿不到。1 月 12 日,是一个寒冷的冬日,气温接近零度,但这一天却因为 5 美元报酬正式生效,气氛变得极其热烈。

  将近有一万两千求职者围住了福特公司,而在开往底特律的各种车辆上,还有成千上万的人源源不断地赶来。由于福特无法满足如此众多的求职者,沮丧而愤胖�那笾罢甙压�司围了个水泄不通。最后不得不出动消防车用高压水龙头驱赶人群,但人们干脆把水管割断了。

  在南方,长期受压抑的黑人听到,在福特可以与白人一样获得日薪 5 美元,于是许多黑人开始向底特律迁移,他们写了无数蓝调来歌颂福特: "我要去底特律,去找一个叫福特的人,找一份好工作,不再挨饿!"

  "5 美元的伟大意义在于,福特公司重新定义了工业资本主义"福特是全世界第一家认识到以下一点的公司: 市场化的利益调节机制,不仅可以调节劳动力,而且可以调节全社会对于"人"的认识。福特在日薪金 5 美元的政策中,有一个特殊规定。并不是所有的人都可以享受日薪 5 美元的,如果你不符合下列条件,那么,无论你多么努力,多么有成效,都不可能享受 5 美元,而只能享受 2.38 美元的标准工资:

  1. 同家人生活在一起的已婚者,并乐意照顾家庭。

  2. 如果你是年龄 22 岁以上的单身,那么,你要为人节俭。

  3. 如果你是 22 岁以下,若有近亲或血亲要你帮助,那么你也可以享受。

  这不是"作秀式"的规定。福特为此专门成立了一个社会部,走访应聘者的表现与家庭情况,很少有人做得了假。通过这种唐吉谥�率降�"战风车"行为,福特非常清楚地向社会表明: 福特提高薪酬,是为了体现上帝给予每个家庭的幸福时光(这一点甚至成了福特公司的核心价值观)。福特绝对不让自己成为酒吧和妓院的财源。

  当有人问福特: 一个清洁工如何可以拿到那么高的工资?福特的回答是: 通过收集地板上的小工具和小零件,清洁工每天可以为我们节省 5 美元。从这种思维中,我们清楚地看到福特把自己这一行为上升到了如何经营公司、如何使企业强大这一层次。那就是: 员工对工作的热情付出,是一种成本很高的行为,绝对不可能通过强迫得到。

  所以,如果你想要员工的付出,那么,你就需要首先对员工投资。就像沃尔玛的说法那样,如果你想要员工照顾好你的顾客,那么,请首先照顾好你的员工!而一旦当企业把投资重点从设备转移到员工身上,整个生产程序将会产生出难以想象的效益。换句话说,企业真正强大的是它的员工,而不是它的机器!

  事实证明了福特这一伟大思想的正确。实行这一政策后,"每个人都把公司徽章别在衣服外面,他们都以成为一个福特人为荣。本来,徽章是进出工厂的一个证件,但无论是星期天还是下班之后,他们一直都戴著徽章,目的是告诉别人: 我是福特人!"

  差不多一百年后,历史学家布林克利(Douglas Brinkley)在总结福特的一生时,发出了这样的感叹: "如果没有福特管理层的执著努力与过人才能,工业化民主上的这种双重进步可能需要数十年才能实现。但福特汽车的积极进取,使革新在短短的一年内就完成了。"

  事实上,福特推行这一政策之前,一直被工人的短缺所困扰。我们都看到了实行日薪金 5 美元之后福特获得了什么。长时间以来,人们把社会责任与企业赢利看成对立的两个方面,似乎社会责任就像税收一样,要从企业拿出些什么,才能获得社会的认同。在这个意义上,我觉得福特的日薪 5 美元政策帮助我们从一个新的角度看待公司的社会责任: 公司以经济的办法来提高员工的满意度与竞争力,才是公司追求社会责任的最佳选择。

  员工满意了,企业的竞争力提高了,社会自然也就改变了,我觉得这才是公司服务于社会的基本逻辑。



出处:财富・中文版

没有评论: